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中心 > 学院新闻 >

园艺学院2013届优秀毕业生王朋朋事迹材料

发布时间:2014-03-12 00:00    浏览次数:
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——园艺学院2013届优秀毕业生王朋朋事迹材料
    王朋朋,男,园艺学院设施园艺专业2009级1班学生,中共党员,设施园艺专业2009级1班班长。
    一、不甘平庸 方城创业
    2011年3月,参加“卓越园艺师培养计划”生产实习阶段的他被分配到方城综合改革试验区。有胆识、敢冒险的他组建了一支八人组成的创业团队,主动提出进行四个大棚的生产经营管理。时至今日,他提到刚刚接手大棚的日子,仍不禁感叹那段日子是“艰难困苦和五彩缤纷的交响曲”。第一次起垄时,团队所有的同学都束手无策,垄要起多高?多宽?用不用地膜?用什么颜色的地膜?病虫害如何预防和治疗?这一道道工序,在书本上是如此轻而易举,而当他们在田间地头真正实践起来的时候,大家纷纷一筹莫展,这时的他们懂得了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真义。俗话说,万事开头难,如果一件事不亲手去做,就永远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,遇到问题,解决问题,这样离做成这件事就不远了。通过请教老师,请教当地有经验的农户,在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之后,他率领的创业团队也慢慢走上正轨。定植、浇水、吊蔓、打岔……都在学习和实践中有序开展。
    五月份来临,大棚中的黄瓜、豆角和辣椒开始收获,同时西瓜授粉,王朋朋带领的创业团队也到了最忙的时候。早上天刚蒙蒙亮,八名“农民”揉着惺忪的睡眼来到大棚采摘,一进大棚就像注射了兴奋剂,立马精神起来。与当地农民往往在前一天夜里采摘不同的是,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度,出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是他们当天清晨采摘的。凭着这份辛劳和信誉,他们的菜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,价格也比农户高上一点,也有了固定的销路。与蔬菜销售同时进行的西瓜授粉,要求更为严格。西瓜当天开花,最好当天授粉,时间也最好控制在早上8到10点。为此,团队成员专门做了分工,男生负责卖菜,女生负责授粉,为了不错过这些最佳时间段,那段时间王朋朋和他的创业团队成员每天都是在地里吃饭,吃着自己做的馍夹蛋,就着自己种的黄瓜。团队中有在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女,从未接触过农村,更别说干过农活了,在这过程中产生了畏难情绪,也曾经有过放弃的想法,但王朋朋的鼓励和开导使她很快重新投入到辛苦的劳作中。这一过程简单且艰苦,但是他们有共同为目标努力的团结心,这共同的心愿使他们快活地前行,看着西瓜一天天长大,蔬菜一天天收获,他们疲惫的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,大家瘦了,也黑了,地方合作处的许多老师经常深入方城综合改革试验区,他们对王朋朋的印象停留为那个光脊梁、穿着拖鞋,不是农民胜似农民的学生娃。
    六月端午节到来,王朋朋等人培育的彩虹西瓜隆重登场,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哄抢,巴掌大的一个小瓜,价格卖到了20元,压箱货一个不剩,着实让他惊喜了一把。伴随着李胜利老师的一句“我们成功了”的赞扬,所有的热、累、苦都变成了心底涌动的甜蜜,简直要比彩虹西瓜还甜。
    墙内开花墙外香,《南阳日报》记者以《我们要做职业农民》为题报道了王朋朋创业团队的事迹,对他们俯下身去,独掌一片清流的创业事迹进行了高度的赞誉。
    二、立志创业 砥砺前行
    从方城实习回来,他又投入到一场新的战役中。转眼就是大四了,在繁忙的课程学习同时,他又和两位同学在黄河滩承包了两个大棚,进行温室蔬菜和西瓜的生产,目前两三斤重的袖珍西瓜已经有模有样地悬挂在藤蔓上,煞是惹人喜爱。在种植西瓜的同时,他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,A型血的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不安分的燕雀,经过反复思量比对,最终决定继续创业。经常有人问他:“大学生种大棚,心里失落吗?”他总会坦诚回答:“不失落!借此创业,干好、干大了就是一番事业,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,我来自农村,我的专业是园艺,只有扎根农村,才能实现我自己的梦想。”
    心有多大,舞台便有多大。大二那年,跟随老师去山东寿光参观蔬菜博览会时,他得知有些国家的温室自动化农场里,黄瓜、茄子一年能够种7茬,亩产几十吨,产值达到数十万元人民币,创业的梦想便开始在他的心中萌发。经过方城初创、黄河滩实验之后,更加坚定了他的创业梦想。他的初步设想是,利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植,利用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,承包一部分土地,利用河南农业大学强大的技术后盾,进行温室果蔬和动物养殖的多种经营,不仅要自己扎根基层,做新型农民,而且立志带一方农民走上致富路。